3模因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启示 根据模因论的生命周期规律,我们知道可以看到,文化传承实际上也是人们把文化的模因同化、记忆、表达、传播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介,从纵向和横向对文化进行传承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复制与传播的过程。 无论思想还是具体的信息模式,一旦得以传播和复制就具有模因性。所以,当我们往大脑输送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时,这些内容会暂时保留在大脑里形成了瞬时记忆;而当瞬时记忆得以短暂保存,便进入短时记忆;当我们经过不断背诵和重复记忆,这些内容将得到长时间的保存,就进入了长时记忆,即文化模因复制成功。模因成功复制并没有完成最终任务,仅仅是文化传承中的一个环节,要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要进入后两个阶段,把记忆中的模因表达出来,并进一步传播。 3.1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各种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九月初九传统庙会,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的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民间秧歌、风筝、面人、泥人,民间剪纸等手工技艺……这些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如何使的民俗文化在强势西方习俗的冲击下得到健康的发展? 模因论启示我们,模因第一步要先感染宿主,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必须要有模因复制和传播的宿主,通过模仿和复制,即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和掌握。让世界各地的人认同和接受的民俗文化,接受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通过宣传和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或走出国门的宣传和教育,学习各种传统民俗表现形式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我国政府需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宣传,以期感染更多的宿主,为更多的人所接收。另外,模因的传播还需要适当的传播途径,民俗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中央、省内外各主流媒体、博物馆、文化馆等加大宣传力度,渲染节日气氛,并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社会各机关团体也应该多开展各种民俗活动,促进传统民俗文化为更多的人所模仿和复制。 3.2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的武术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武术中的军事功能逐渐消失,而向单纯的体育艺术方向发展。但民间武术比较讲究在家族内的世代传承,有的濒危拳种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几乎濒临绝迹。这必将导致传统武术文化的断层。传统武术这一民族瑰宝的传承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新成立后,为了发展的“国术”,由国家体委组织专家,编制了一套“国家武术规定套路”。这些规定套路取各家之长,又加入表演性强的若干腾空、旋转的高难动作,并规范了各种步法、手法的标准,用科学规范的武术语言,编成图谱。这是一套利于传教、又适用于比赛的拳械套路,推动了新武术事业的发展,并出现了以李连杰、成龙等为代表的武术明星走向影视、走向世界,使武术为世界所了解。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传统武术这个文化模因感染了更多的宿主。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和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此意见中加强了对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的调查和保护。许多珍贵的优秀拳种已经被列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中,这就是从政府部门加大力度打造强势模因,使之利于进一步被同化、记忆和传播。所以,对于传武术文化,我们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承,更应该加大挖掘的力度,使模因受体不断增多。其次,还可以呼吁各类体育竞赛增加传统武术项目,这样既可以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增加了模因感染的宿主,同时,比赛的前期训练中,可以强化模因的记忆和表达,最终,扩大了模因的传播途径,促进了更多的人对传统武术进行模仿和复制。 4结语 从模因论的角度来阐释传统文化,不仅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也可以为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模因论强调各种模因受体进化的过程,文化进化和人类历史的进化是同步进行的。因此,模因论可以很好地阐释文化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及规律。同时,模因的同化记忆和传播不仅仅是纵向的,还可以是横向的。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还可以广泛、及时地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外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容纳一切优秀人类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超越,在超越的基础上传承。模因论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的说略[J].现代外语,2007(1). [2]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3] 韩晗.期待原生态回归[J].民族论坛,2007(1). |